在各大國際電影節當中,頻獲大獎又舉足輕重的華人女導演為數不多,而全球首位獲威尼斯影展終身成就殊榮的許鞍華正是其一;她從事此行業多年,從拍攝警匪動作片初入仕途,進而開闢了香港的電影新浪潮,最終成為揚威全球的導演,一路上波折重重卻從不放棄創作的初心,方得以披荊斬棘、創作出這麼多優秀的作品。
不論是講述異鄉人的《客途秋恨》、半自傳形式的《今夜星光燦爛》、以市井小人物為主的《天水圍的日與夜》、描寫老人晚年的《桃姐》等等,許鞍華透過電影展現出人生百態;倘若讀者想好好觀賞,卻又不知該如何挑選,不如參考本次文章整理的選購要點以及人氣排行榜,藉此順利找到中意的一部,讓生活的休閒時刻更加充實。
排行榜中所推薦的商品及服務,皆由編輯部依據PTT、Dcard等論壇評價及官方資訊進行排名。(2023-01-16更新)
1947年出生於中國遼寧的許鞍華,擁有多地生活的經驗,5歲前生活於澳門,其後定居香港並在此就讀大學,畢業後又遠赴英國進修電影,不斷變化的生活環境使她的思想富有彈性,中西文化的衝擊也讓她創造出新的電影格局,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香港新浪潮運動中成為代表人物。
許鞍華導演堅持創作四十餘年,不論是類型片還是文藝片皆有涉獵,在她的作品中,人文關懷和文學性是最顯著的特色,像貼近市井生活的《桃姐》、講述一代才女蕭紅的《黃金時代》、以及充滿家國大義的《明月幾時有》,不論那種類型的作品都備受社會認可,且票房與獎項兩者兼收。
許鞍華導演的題材多樣,更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累積了大量作品;如果想要好好選出心儀的一部,就跟著文章一起探索吧!
在許鞍華導演的作品中,舉凡驚悚懸疑、社會政治、市井生活、文學改編、時代歷史應有盡有;論及深受大眾熱議又屢次獲獎肯定的類型,共可分為以下三種。
雖然許鞍華導演在不同階段的風格不盡相同,但充滿人文主義關懷的特色卻是貫徹始終,以最早期的《投奔怒海》為例,便不加修飾地盡可能還原小人物的生活;到後期講述中港婚姻與市井生活的《天水圍的夜與霧》、《天水圍的日與夜》,都可以看出她所塑造的角色並沒有片面的善惡之分,每個人的行為思想也都呼應著所處的時代。
喜歡張愛玲和蕭紅等作家的讀者,相信對《半生緣》、《傾城之戀》、《第一爐香》和《黃金時代》並不陌生。由於許鞍華導演自幼深受古典文學薰陶,加之鍾情於日本文學,使她掌握了將文字轉化為影像敘事的能力,因而能如實呈現出小說的氛圍與意象的描述,並將書中特色延續至影像中,讓隱約的蒼涼、悲傷氣息籠罩整部作品。
融合了導演生平經驗的作品,流露出的情感可說最為真摯動人。影迷可以參考最具代表性的半自傳作品。像《客途秋恨》不但展現了她與日裔母親的關係轉變,也透過爺爺和孫女的親密互動來緬懷曾十分疼愛自己的爺爺;《今夜星光燦爛》則描繪了她在大學的生活經驗。如果想深入研究導演的過往經歷、以及電影概念的形成,相信定能在半自傳作品中斬獲一二。
1970年代末,受到法國電影新浪潮的影響,由一批由美國和英國電影學院回流的香港本土年輕導演,發起了香港新浪潮運動,衝擊了傳統製作模式以及一成不變的電影類型。在此之前,香港的電影工業雖然已擁有足以媲美好萊塢片廠的經驗,然而主流的功夫片、警匪片和奇案片缺乏藝術思維;新浪潮運動雖然只推動了短短五、六年,卻從此影響整個華語電影的發展。
當時發起浪潮的導演們後來皆成為香港電影的中流砥柱,而許鞍華正是其一,她所創作的《瘋劫》和《投奔怒海》都在當時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處女作《瘋劫》看似是驚悚懸疑的類型片,實則卻是香港第一部自覺探討電影可能性的作品,在敘事模式、鏡頭表現手法都有突破性的成果。而《投奔怒海》更是為大眾呈現出具「生活感、寫實感」的畫面,帶來新的審美體驗。
許鞍華的導演實力備受世界認可,不但是唯一一位奪得六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也跟李行、杜琪峰、侯孝賢三位並列為「金馬獎獲獎次數最多」的導演。同時,她在2017年成為奧斯卡評委會成員、2020年獲得威尼斯電影節的「終身成就金獅獎」,碩果累累可見實力毋庸置疑,獲獎作品也都是藝術和商業價值兼具的佳作,很適合作為入門電影;以下便是屢獲大獎的作品統整:
酷愛文學的許鞍華繼改編多樣化的文學作品後,大膽地刻劃了中國三十年代文人之間的故事,並以著名作家蕭紅作為主角,將浩浩蕩蕩的中國近代史表現出來。女作家蕭紅歷經戰亂和三段刻骨銘心的愛情,為後世留下《呼蘭河傳》、《生死場》等巨作。電影講述了蕭紅的生平,並對照不同時期的作品,讓觀眾更全面地了解這位民國才女。
除此之外,這時期的文人輩出,舉凡魯迅、蕭軍、丁玲、駱賓基、茅盾等現代文學史上的作家都有所著墨。對於如此動盪的時代和繁雜的人物,導演反其道而行,不用傳統的傳記模式,而採用閃回、超時空、對鏡說話、話外音等敘事方式,往往同一個事件會有兩種不同的敘述版本。這種手法挑戰了固有的觀影形式,為電影敘事開創了另一個可能性。
傳統婦女形象總是以「任勞任怨」、「逆來順受」的形象出現在大眾眼前,然而以中年婦女作為主角的《女人四十》,卻描繪出婦女潑辣、活力、有智慧的一面,有別於一般倫理劇加註在女性身上的愁苦標籤,該片立意和女性格局甚高。正是如此平凡又常見的婦女群像,成為許鞍華導演的轉型之作。
在此之前,導演渡過了長達十年的低谷,所推出的作品皆反應平淡;該片回歸單線敘事、三幕劇的手法,又採用反類型化的情節手法,可見導演極力平衡商業片的娛樂性以及藝術片的形式感;同時她對女性題材也從評判轉為關懷,延續自後來《天水圍的日與夜》、《姨媽的後現代生活》等作品中。
導演許鞍華幼年出生於中國,其後來到澳門和香港生活,成年後又遠赴英國升學以及到新加坡就業;《客途秋恨》中,主角曉恩同樣在澳門長大,擁有對她疼愛的爺爺奶奶和嚴厲的日本母親,人物背景的設定與導演的童年基本吻合。
電影講述了異鄉人的苦悶、母女情感的轉變以及身份認同的問題,人物處境一再對調,像前期母親作為家中「局外人」,不懂中文、備受排擠;後期,曉恩陪母親回鄉探親,語言不通的她才感受到當年母親的孤獨。無法考究這些情節是否全盤改編自導演的家庭記憶,但對於女性人物的觀察以及邊緣族群的關懷,從「曉恩」的故事也初見端倪。
NT$279
電影以香港新市鎮「天水圍」作為背景,由貴姐和梁歡兩戶人家勾勒出該社區低收入階層的生活。劇中將新市鎮的生活樣貌如實地記錄,由於製作預算不高,許多場景都依賴自然光來打燈,反而讓畫面的寫實感增加;主要取景的「公屋」更因為空間狹窄而對攝影有所限制,許鞍華卻巧妙地將人物關係連結於空間和餐桌戲之中,呈現出平淡卻很有味道的市井故事。
此外,電影延續人文關懷的精神,穿插不少舊香港的黑白照片或天水圍住戶的日常照,結合電影情節,讓觀眾直觀地看見老一輩香港人努力打拼、彼此互助的獅子山精神。本片作為香港市井生活題材的代表作,透過尋常卻甚少被描繪的鄰里情,讓人重新記起被遺忘的善意。
NT$400
戰爭時代的英雄不少,大部份都出自歷史典故,為平凡人物打造的戰爭電影並不常見,講述香港抗日史的故事更罕有。許鞍華再度挑戰冷門題材,由傳奇女性「方姑」的故事切入,帶領觀眾認識「東江縱隊生死大營救」事件,以及當時民間進行的抗日工作,像前線有游擊隊和特工,後方則有通信員,人員包括小學教師、文學家、名媛、村長等。
有別於一般戰爭片強調驚心動魄的戰爭畫面,導演以文藝片手法處理沉重的戰爭題材,電影不時穿插黑白畫面,用以交代年邁老兵的回憶,為觀眾帶來更多面向的觀點;同時,加入移送茅盾、鄒韜奮、夏衍等多位文人返回中國的情節,搭配他們在該時期創作的作品,使人更了解這些文字背後的故事。
由杜可風出任攝影師、坂本龍一操刀配樂、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得主和田惠美打造的《第一爐香》,高度還原了張愛玲小說中的時代景象以及她所描寫出的優雅、唯美畫面。在一場彭于晏和馬思純親密床戲中,一反激情戲直白的畫面,而是用薄紗、朦朧的畫面來暗示兩人之間感情。
只是稍微可惜的是,演員外型與原著略有差異,彭于晏黝黑的膚色和健碩的身材與原著喬琪喬白面小生有出入,馬思純的現代女性氣質也與葛薇龍的古典含蓄氣質略有不同。可即便外型略有不同,但透過他們的演技還是讓人看見張愛玲筆下的《第一爐香》世界。
提起許鞍華作品,相信不少人都會想起她的文學改編之作,其中以張愛玲的作品數量最多,包括《傾城之戀》、《半生緣》和《第一爐香》。《傾城之戀》作為許鞍華第一部改編張愛玲的作品,也是張愛玲的小說首次被搬上大銀幕,其製作公司「邵氏」甚至在淺水灣重金打造了半島酒店的場景,力求還原文學中的場景和懷舊氛圍。
原著由於情感細膩,象徵描述的文字又十分多,情感的多重、複雜性讓作品難以一言蔽之。許鞍華為了保留張愛玲的文字魅力而完全遵循原著進行翻拍。然而這樣的改編方式卻頗受爭議,不少書迷都表示電影版《傾城之戀》缺少時代精神,且原著強調的人性也被一筆帶過化為悲劇愛情故事。不過其文學藝術性仍有舉足輕重之地位,不論是否讀過原著都推薦觀賞。
NT$199
或許有別於香港警匪片、動作片和古裝片的市場,文藝片並不是主流,票房成績也難以稱得上亮眼。然而,以老人暮年故事出發的《桃姐》卻意外地在上映當時獲得相當的票房。故事改編自該片監製李恩霖的故事,講述一位照顧梁家幾代人的幫傭桃姐暮年時意外中風,在梁家糾結桃姐去留時,少爺 Roger 決定反過來照顧她。
看似平凡簡單的情節,許鞍華卻拍得動人、溫柔。舉例來說,一場 Roger 邀請桃姐出席自己電影首映並安排她坐家屬貴賓席的戲份,便將 Roger 視桃姐為家人的想法呈現出來。此外,電影平淡得沒有太多煽情的配樂或直接表達情感的台詞,卻難掩溫馨的主僕之情;桃姐的身世也代表著舊時香港富裕人家聘請廣東順德傭工的歷史。由於題材新穎,感興趣的讀者不妨可以鑑賞看看。
眾所周知,許鞍華於1979年的處女作《瘋劫》正是神怪靈異的類型片,該作當年取得金馬獎三項殊榮,然而追求多元創作的許鞍華並不止步於此,後續二十年都投入在其他類型故事的拍攝作業中,一直到2001年《幽靈人間》後才再次將其經典的風格帶回,其英文片名《Visible Secret》也向《瘋劫》英文片名《The Secret》致敬。
彼時的許鞍華已不再是初出茅廬的新人導演,《幽靈人間》的敘事手法和形式高度結合,電影中的鬼無一不是「看得見的鬼」,可即便人看見了鬼也依舊不了解它們的真身是什麼。導演透過這個主旨表達對「電影真相」的思考,探究在電影的語言中是否存在真實。倘若讀者想觀看別出心裁的靈異片,相信這部會是不錯的選擇。
NT$399
由許鞍華監製、麥曦茵執導、鄭秀文、賴雅妍、李曉峰主演的《花椒之味》,雖不算是許鞍華的導演作品,但電影品質由她一手把關,延續她所擅長的女性題材。許鞍華的從業生涯中鮮少為非個人作品出任監製,正是因為相當欣賞麥曦茵導演以及該片劇本,才促使她接下監製的職位。
這個由女性主創團隊帶來的作品自然也展示了細膩的女性關懷。故事講述三位同父異母的姐妹,分別住在香港、臺北和重慶,父親的離世讓三人聚首。因此電影遠赴三地取景,更細膩地透過三地知名的隧道、河堤和索道來象徵三姐妹和家人之間的關係。不論是融情入景還是樸實、平等地凝視一個群體,都充滿著許鞍華式的溫柔力量。作為她少見的監製作品,十分值得一觀!
倘若讀者喜歡許鞍華導演的作品,也可以延伸觀賞關於創作生涯和生活日常的紀錄片《好好拍電影》。導演文念中為許鞍華的朋友與工作夥伴,近身記錄了導演風風雨雨的過往,以「好好工作,好好生活」作為主旨,為大家展現出即便獲獎無數但也曾迷茫、挫敗的導演人生;即使不是影迷,也可以從中獲得勵志、正面的能量。
想必看到這裡的讀者們,已經對許鞍華導演及她的作品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如果心中還有困惑,也可以參考下文為大家準備的常見問題解答,希望能對各位讀者有所助益。
A:徐克的《蝶變》、譚家明的《愛殺》、嚴浩的《夜車》、方育平的《半邊人》等都是香港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作品,具有突破性的創作感,相信能讓習慣了武打片的讀者感到眼前一亮。
A:目前各大串流平台上架的許鞍華電影有限,較早期的作品也較難從線上尋獲,除了《傾城之戀》、《第一爐香》和紀錄她生活的《好好拍電影》能在 MyVideo 收看外,更早期的作品可能需要自行購買 DVD;若對導演的劇本感興趣,也可以選擇附有劇本的組合商品。
A:雖然有關市井生活的題材皆取材自香港社會,但所描繪的小人物心境並沒有侷限性;反之,其他地區的觀眾也能透過她的電影,了解刻板印象以外的真實香港。
對香港電影有興趣的讀者,如欲認識更多優秀的導演、演員以及作品,也可以詳閱下列文章,透過電影來拓展眼界吧!
觀眾著迷於電影的世界,無不例外是因為電影帶大家看見了更多人生真理,也帶大家看見更遠的世界,主角可能是市井小人物、異鄉人、文學家、革命烈士、男人、女人或小孩,並橫跨不同國度和時空,而許鞍華導演的電影便能如此帶領眾人穿梭其中。
就像《好好拍電影》的主旨「好好生活,好好拍電影」,許鞍華堅持創作四十餘年,歷經低谷和迷茫,最終探索出最適合自己的電影路線,這份堅韌的心志從她的日常延續到作品中,並結合女性導演獨有的細膩手法,讓觀眾得以發現生活中被忽視的群體以及美好的一面。
購入文中商品,mybest 將獲得部分收益。
商品介紹參考官網及各大電商通路內容製作
日用品・生活雜貨
毛巾、衛生紙、防蚊・殺蟲家電
電視、按摩家電、其他家電3C電子・影音
影音AV配件、藍光・DVD播放器、擴大機相機・麥克風
腳架、數位相機・攝影機、單眼相機美妝・保養
美甲・指甲彩繪、指緣保養、護膚・身體護理健康・美容
香水、健康用品、日常護理食品
品牌食品、豆製品、麵類・義大利麵飲料
酒類、蔬果汁、茶飲廚房用品
酒器・酒具、廚房收納、茶壺・茶具服飾・時尚
錢包、夾克・風衣外套、男士內衣褲鞋類
鞋用保養・配件、童鞋、男鞋手錶・飾品
太陽眼鏡、髮飾、手錶母嬰・兒童用品
奶瓶・副食品工具、兒童餐具、孕婦・產婦用品家具・家飾
床包・床罩、其他收納用品、櫥櫃・展示櫃興趣嗜好
畫具、打擊樂器、其他樂器・配件戶外休閒
登山用品、戶外服飾・配件、烤肉架・焚火台DIY・工具百貨
戶外家具、農事・園藝工具、電動工具運動用品
其他運動用品、瑜珈用品、健身用品寵物用品
貓咪用品、熱帶魚・水族箱、鳥・小動物用品書籍・影視作品
工具書・自我成長、參考書・題庫、雜誌遊戲
Switch周邊・配件、遊戲機配件、Xbox One遊戲汽機車
汽車百貨、機車用品、汽車禮品
其他禮品、母親節禮物、父親節禮物居家設備
蓮蓬頭、馬桶・馬桶配件、淨水器手機
手機周邊、iPhone・iPhone配件、手機音樂
華語歌曲、樂團・團體歌曲、其他音樂應用程式・App
遊戲App、生活App、音樂App保險
人身保險、財產保險信用卡・電子支付
信用卡、優惠信用卡、旅遊信用卡服務
健身房・運動中心、補習班・留學、住宿・訂房其他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