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K-POP 帶動韓流風潮時,韓國美食也跟著走進臺灣人的生活中,標榜著道地韓國美味的各項特色料理也漸漸被人們熟知,其中泡麵產品更是引發熱潮,在超商、超市貨架或是電商平臺上可選購的口味類型也越來越多元,如常見的不倒翁泡麵、農心辛拉麵,或是 Youtuber圈開箱一遍又一遍的辣火雞麵等,皆是臺韓兩地都相當受歡迎的品項。
不過同樣喜愛泡麵的臺灣人,實際上對於韓國泡麵的口味或吃法都有些陌生,若是初次選購更可能因不清楚產品是否符合喜好而躊躇不已。因此本文將以韓國泡麵為題,以排行榜的方式推薦十大人氣商品排名,並於文章後半段介紹挑選時的相關技巧,讓各位能快速找出符合口味的選擇,進而從泡麵中感受韓國文化!
曾任日商市調人員,對於食品製作流程及通路有相當研究,也因書籍翻譯工作所需,而對流行服飾、手工藝、生活雜貨、美容美甲等領域懷抱熱情與興趣。目前為專職翻譯人員。
排行榜中所推薦的商品及服務,皆由編輯部依據PTT、Dcard等論壇評價及官方資訊進行排名。(2023-01-16更新)
泡麵是每個韓國人的必吃美食,無論是點心、宵夜或是正餐,平均每週至少都會吃一次,頻率之高以至於泡麵的種類也不斷推層出新。而排行榜的人氣品項後,若還是不知道該怎麼挑選,也繼續閱讀以下選購要點的介紹,進而協助自己篩選出喜愛的口味、吃法或是方便的烹煮方式。
若對於韓國泡麵的口味沒有概念,建議可先依照個人偏好的吃法來選購,而最常見的兩種選擇莫過於是乾麵或湯麵。韓國的湯麵類泡麵通常都帶有些許辣味,而拌麵大致上可分為炸醬麵與冷拌麵兩種;炸醬麵則普遍不辣且醬汁濃厚帶有甜味,不敢吃辣又想嘗試韓國泡麵者便可參考選購。
韓國的湯泡麵通常配有乾燥蔬菜包、粉包或醬包,且沒有製作油包的習慣,其中醬包和粉包之別在於湯頭的濃度與香氣,醬包可以創造燉煮般的湯頭;粉包著重在香氣的營造。此外,有些泡麵為使消費者可自由調整辣度會再多附一包辣油,因此選購時可就個人喜好決定適合的調味款式。常見的醬包湯拉麵如不倒翁的炒碼麵(海鮮湯麵),粉包類則可選擇三養公司出的海鮮湯麵。
因韓國湯泡麵通常會加入牛骨高湯,因此若有不吃牛肉或是不敢吃辣的族群想要嘗試這類品項,市面上亦有如海帶湯底、豬骨湯底等完全不辣的類型可以參考。
炎炎夏日則相當推薦選擇如炸醬麵、冷拌麵以及炒麵類等,口味清爽或是能透過辣味逼汗的乾泡麵類型。炸醬麵和冷拌麵都帶有甜味,差別在於前者鹹甜、後者酸甜中伴隨辣味,像是炒麵中特別知名的即為三養的辣炒雞麵,帶勁的辣與鹹香結合,可說是非常開胃可口。
除了上述三類以外,更有許多特別的款式,例如辣炒雞麵就有各種辣味等級的選擇,甚至也有將泡麵與義大利醬汁結合的類型,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買來嘗鮮。
韓國的泡麵麵條相較於臺灣可說是久煮不爛,且麵體選擇也相當豐富,除了常見的拉麵、烏龍麵或刀削麵外,更有加入馬鈴薯製成的特殊麵條,使口感 Q彈有勁,也能有效吸附湯汁讓麵條更入味。
雖然韓國泡麵的麵體選擇多元且耐煮,但像是馬鈴薯麵條就有不宜久煮、久放的特性,否則也可能會和臺式泡麵一樣因麵條吸附湯汁導致軟爛、口感不佳。挑選時還是建議要配合自己的喜好,並適時調整烹煮時間長度,才能真正享受麵體與湯、醬汁結合後的獨特魅力。
不同於臺灣的泡麵即便是袋裝也能直接以熱水泡開,韓國泡麵只要是以袋包裝的類型,都需要使用鍋具煮熟方能食用,因此若想快速用餐或趕時間者,建議可選購麵體經過設計的杯裝泡麵,才能保有傳統泡麵的即食優點。
而袋裝泡麵除了直接煮開並以調味包調味之外,還能額外加入喜歡的食材或佐料,增添更多營養,對於在生活步調緊湊之餘,仍想好好飽餐一頓的上班族、小資族而言,想必是非常值得選擇類型。但無論料理方式為何,韓國泡麵都有著獨特的香辣滋味,更有不少知名品牌單一口味兩種調理方式皆有推出,因此依據不同場合、狀況購入適合的類型即可。
由於包裝上的英文標示為 Ramen,因此也有許多商家翻譯為「金螃蟹海鮮風味拉麵」,但其實它正是近來火紅的炒碼麵海鮮口味變體版。
加入螃蟹等海鮮材料後,原本就層次豐富的什錦湯底又增添一份濃郁的鮮美滋味。搭配上3mm 的粗體麵條,不僅每一口都能感受到湯汁精華,咀嚼感更讓人加倍滿足。更棒的是商品為原裝進口,辣度與韓國當地完全一致,是愛吃辣又喜愛海鮮口味的人不容錯過的經典。
從韓綜《爸爸去哪兒》,到韓片《一日三餐》、《寄生上流》都曾出現過浣熊炸醬麵的創意料理。而品牌也順應民意推出劇中爆紅的組合,讓想品嘗的人不用再煮兩包麵。新版口味除了擁有鹹中帶甜的道地炸醬,細版烏龍麵的彈韌嚼勁也讓品味的過程更有層次。
不僅如此,其乾料包中還附有可愛的浣熊造型魚板,與黑色醬料形成獨特的對比。由於辣粉屬於辣度低而香味強的類型,即使全部加入也不會難以下嚥。而且單包裝的形式也方便調整辣度,不論吃不吃辣都能開心享受。
提到韓國拉麵,不能不提起在台灣廣受歡迎的「辛拉麵」。其完美地掌握香、辣、濃三要素,以黑胡椒、紅辣椒、蒜末等辛香料與香菇、青蔥等味道濃郁的蔬菜調和出擄獲大眾味蕾的美味湯頭。多層次的辣味與蔬菜的鮮美,讓許多怕辣的人也甘願忍耐舌頭的不適而再三回味。
除了獨特的調味之外,麵體中還添加了馬鈴薯粉等特殊配方,即使經過水煮或浸泡仍然充滿 Q彈嚼勁。配料簡單卻能一次滿足視覺、嗅覺、味覺與口感等四感,難怪銷量能穩定長紅。
有別於一般韓式泡麵的麻辣口感,金拉麵反而比較接近鹹辣類型。湯頭是以鹽巴、糖、醬油為基底,加上紅辣椒與蔥、薑、蒜等辛香料,入口後先是品嘗到醬油的鹹香、辛香與高湯味,而後才是紅辣椒的辣。辣度溫和且不會殘留於舌頭上太久,不需要頻頻喝飲料解辣。
此外,湯底的調味其實和許多韓式泡飯的湯汁很接近,因此也有不少人會在吃完麵後利用剩下的湯汁泡白飯食用。若再配上自己喜歡的泡菜,又是一碗低成本佳餚。
在農心泡麵中,魷魚海鮮雖然鮮少有網紅或媒體的曝光度,卻持續於各大賣場默默創下佳績。其清淡又有辣味的海鮮湯頭確實符合台灣大眾口味,但真正讓它人氣不墜的原因在於「魷魚片」。乾料中的魷魚片泡過熱湯後,便能呈現炒魷魚的嚼勁與香味,驚喜度更甚其他海鮮口味。
再者,官網清楚標示魷魚原料來源,讓消費者可以吃得安心。至於辣味也能於無辣至中辣之間調整,比小辣款的調味更能滿足不同口味的族群。
品牌泡麵中多含有馬鈴薯成分,但真正以馬鈴薯澱粉為主成分、小麥粉為輔的配方只出現於馬鈴薯麵系列。其口感比一般農心麵體更紮實、更有咀嚼感,口感接近拉麵中的硬麵。而且隨附的蔬菜包中有非常大塊的香菇乾、蔥段等材料,因此成品的視覺效果、氣味也優於只有粉包的泡麵。
雖說馬鈴薯麵韌度高,卻不耐燉煮或浸泡;一旦超過建議浸泡時間,麵體會逐漸透明並轉為軟爛,因此煮完麵後必須盡快吃完,或是先將湯麵分離。
涼麵是許多台灣人最熟悉的消暑食品之一,而夏天氣候、飲食文化都與台灣相近的韓國自然也有專門的涼麵口味。這款冷麵需要在煮熟後靜置冰鎮,而後再淋上韓國版的涼麵醬。酸酸甜甜的滋味中又參和著些許辛辣感,既能逼出汗水消暑又能刺激食慾。
不過要製作好吃的冷麵須備好冰水或冰塊,相對於其他泡麵有諸多不便之處。雖說缺乏常備糧食應有的便利性,卻是偶爾解膩的好選擇。
許多亞洲國家的泡麵口味往往離不開「雞高湯」基底,就連韓國也不例外。三養除了採用大眾接受度高的雞湯,更在其中加入韓式料理常用的辣醬,替原本澄澈的湯頭增加色、香、味,但又不至於遮蓋掉雞湯的鮮美。
然而其調味與其它韓式口味相比略顯清淡,辛辣感約為中下程度。若已品嘗過其他韓國泡麵,或許會覺得相形失色;但對於吃泡麵習慣額外加料或自創調味的人來說,反倒很不容易吃膩。
三養火辣雞的辣度就連許多資深的品辣老饕也招架不住,除了舌頭上的燒燙感之外,更是香與麻兼具,因此成為嗜辣者最常回味的刺激口味。而粉紅包裝款更在配方中加入起司、白醬等味道濃郁溫和的人氣配料;奶味不但增加了口味的層次,也能稍微壓低嗆辣感,比原味更加順口。
然而辣椒、起司、白醬都屬高熱量,吃多了不免會對身材造成威脅,亦容易讓腸胃感到負擔,因此較不推薦在宵夜時段享用。
韓式泡麵往往給人嗆辣的印象,但當中也有不少口味溫和的選擇,其中又以安城湯麵最為人所知。它的湯底與知名的辛拉麵類似,但是辣度降低許多,清淡的風味雖然記憶點少,卻也能廣納各種食材的味道。
不論是蔬菜、肉類、海鮮都能吸收湯汁昇華美味,恰到好處的微辣感既能滿足味蕾又不會折磨舌頭,因此也成為許多韓國家庭最喜歡的日常口味之一。但對於口味較重的人,或許會覺得湯體與麵體缺乏明顯特色而感到失望,選購時可再斟酌個人喜好。
看完以上統整的韓國泡麵選購方式,想必能使購買方向更加清晰。若對此類商品還有些問題,以下統整了一些常見疑問,希望能協助讀者更加了解韓國泡麵。
A:因韓國泡麵給人辛辣的印象,且各國皆有不吃牛肉的族群,尤其臺灣更是為數頗多,因此農心製作時特別去除了牛骨高湯粉,並額外再加入更多的辣椒粉,使其更符合韓國泡麵的大眾印象。
A:韓國泡麵的調味料口味相對較重,因此與台灣泡麵一樣鈉含量也非常高。建議烹煮時可調整水與醬料的比例,將醬料分量降低並額外加入蔬菜,才能吃得相對營養又健康。
A:韓國人可說是將泡麵吃出了獨一無二的文化,且不光是單純吃泡麵,從最常見的泡麵湯拌飯、加入泡菜湯中一起吃,甚至是辣炒年糕也能添加泡麵。泡麵的便利性與多樣性想必即是韓國人愛不釋「口」的原因。
泡麵文化不只有韓國才有,臺灣和日本的特色泡麵也相當豐富。以下也提供了相關主題的推薦文章,無論是含有肉塊、富含飽足感的臺式款,或是湯頭濃郁宛如店家拉麵的日系杯麵皆應有盡有。若想讓享用口味更具變化的話,不妨前往參考。
種類相當繁多的韓國泡麵,隨著韓食的盛行也成為許多人喜歡購買的商品,希望透過以上要點與排行榜羅列商品,都能讓各位選到喜愛的泡麵款式。不過,選購時也別忘了多加留意泡麵本身的辣度是否能接受,並在烹調時加入適量的佐料與蔬菜,才能獲得營養均衡又美味可口的一餐喔!
購入文中商品,mybest 將獲得部分收益。
商品介紹參考官網及各大電商通路內容製作
日用品・生活雜貨
毛巾、衛生紙、防蚊・殺蟲家電
電視、按摩家電、其他家電3C電子・影音
影音AV配件、藍光・DVD播放器、擴大機相機・麥克風
腳架、數位相機・攝影機、單眼相機美妝・保養
美甲・指甲彩繪、指緣保養、護膚・身體護理健康・美容
香水、健康用品、健康食品食品
麵類・義大利麵、麵包・果醬、點心・甜點飲料
酒類、蔬果汁、其他茶葉・茶包廚房用品
酒器・酒具、廚房收納、茶壺・茶具服飾・時尚
錢包、包包、夾克・風衣外套鞋類
鞋用保養・配件、童鞋、男鞋手錶・飾品
太陽眼鏡、髮飾、手錶母嬰・兒童用品
奶瓶・副食品工具、兒童餐具、孕婦・產婦用品家具・家飾
床包・床罩、彩妝收納、其他收納用品興趣嗜好
畫具、打擊樂器、其他樂器・配件戶外休閒
登山用品、戶外服飾・配件、烤肉架・焚火台DIY・工具百貨
戶外家具、農事・園藝工具、電動工具運動用品
其他運動用品、瑜珈用品、健身用品寵物用品
貓咪用品、熱帶魚・水族箱、鳥・小動物用品書籍・影視作品
小說・文學作品、漫畫・輕小說、工具書・自我成長遊戲
Steam遊戲、PS5遊戲、Switch周邊・配件汽機車
汽車百貨、機車用品、汽車禮品
其他禮品、母親節禮物、父親節禮物居家設備
蓮蓬頭、馬桶・馬桶配件、淨水器手機
手機周邊、手機、手機殼・保護貼行動通訊
音樂
華語歌曲、樂團・團體歌曲、其他音樂應用程式・App
遊戲App、生活App、音樂App保險
人身保險、財產保險信用卡・電子支付
信用卡、優惠信用卡、旅遊信用卡服務
健身房・運動中心、補習班・留學、線上課程其他
其他